特稿

  • 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依规治党:生成理念、价值归依与理论建构

    刘红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依规治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涉及依规治党的重大意义、生成理念、核心要义、价值目标、基本原则、内容要求、实践方略、现实路径等诸多内容要素,形成了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坚持公私分明、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权责统一等,是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基本理念,也是正确认识依规治党必须秉持的科学观念。对标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依规治党的价值目标,坚持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管党治党的总规矩和总遵循、坚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应该成为依规治党的基本遵循。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系统思维,紧紧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与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既有效规范权力行使、防范权力异化,又促进党员干部尽职履责、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造就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和谐统一的良好政治生态与工作局面,应该成为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发展方向。

    2025年04期 No.350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以“意义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学田野调查之得与失

    杨善华;

    意义探究是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主要特征。由此看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得与失,可以说“得”是“得”在意义探究上,“失”也是“失”在意义探究上。但如何实现这样的意义探究,则还必须由正确的方法论作为引导,同时还要解决操作层面的实现途径问题。另外,与历史学的考证方法不同的是,社会学田野调查中的“假”或者被访人说的“谎话”其实一样需要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它也是被访人赋予了某种主观意义的,也需要研究者去探究。

    2025年04期 No.350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马克思主义

  • 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质与实践要求

    赵静;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坚定的历史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在肯定党的奋斗成就和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围绕历史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呈现出“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历史底蕴、现实观照与未来愿景的统一,民族担当与国际视野的统一”的鲜明特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通过深化历史认知、把握历史主动、强化历史责任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

    2025年04期 No.350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的数字鸿沟问题——基于布尔迪厄理论的考察

    李哲罕;

    基于技术和技术在不同社会中的应用这个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区分,对数字鸿沟现象的关注焦点仍然应该是社会或社会结构,而并非现有许多数字问题研究中的(个人)主体性。若要彻底破除既有研究中对(个人)主体性的迷思,那就需要借助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数字鸿沟这个数字时代的新现象作布尔迪厄式的社会理论的还原或祛魅后,可以发现在这个新现象之下潜藏的仍然是关于惯习、资本、场域、区分、社会再生产等这些难免有些老生常谈的旧问题。通过借助布尔迪厄分析框架所作的扩展性考察,我们可以更为有效地理解、把握与改变数字鸿沟现象,不落入当代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的窠臼之中,同时可以以一种妥帖的方式思考如何克服社会不平等。

    2025年04期 No.350 34-4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湖湘文化

  • 明道以救世:湖湘思想家与儒学知识体系建构

    王安中;

    在儒家学说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以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谭嗣同等为代表的湖湘思想家秉持明道以救世的精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应时而变,以深刻自我反省和强烈批判精神对儒家学说的本体论、辩证法、知识结构等关键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先后四次建构了儒学知识体系。这不仅让以经世致用传统为核心的湖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更新与时代转型,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实现了中华文化核心道统的绵延赓续。

    2025年04期 No.350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船山对“人为贵”价值之重构

    陈佳文;

    先秦言“性”有“以生释性”与“以德释性”两大传统,孔子兼取二者而言“天地之性人为贵”,旨在凸显整全的人性。宋儒以“性即理”释性后,“性”成为超越自然的抽象道德本体,使人性的意义不断形而上学化。王船山不满宋明儒脱离人生而言人性的偏弊以及日渐空疏化的理学倾向,将“天地之性人为贵”之“性”字改为“生”字,纠偏宋明儒“性体”与“生用”之割裂,使“人为贵”的价值内涵从静态的道德本体转向动态的生命实践,恢复了人性的整全性和实践性。王船山以“生”易“性”的变文诠释,不仅推动了道德本体与生命生成的融合,而且还使儒学重归于重视日常力行的“践履”之学。

    2025年04期 No.350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生态环境法典研究

  • 论生态环境法典中的排污许可制规定及其落实

    陈海嵩;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首次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中国环境法治的历史性跨越。排污许可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需要在生态环境法典中得到充分体现。《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污染防治编第2章“排污许可管理”对此进行了集中规定,发挥着相应的统领作用。根据排污许可制实践情况,需要从三个重点方面进行考察并完善相关规定:在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上,需要以排污许可分类管理为基础,进一步提升排污许可证的质量,强化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形成协同治理;在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许可制衔接上,需要在草案中增加专门规定,将排污权交易融入“一证式”排污许可证管理体系,落实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任务。在排污许可信息化建设上,需要通过专门条款明确相应要求,实现全国排污许可信息平台的功能优化和信息共享,推动省级排污许可信息平台和智慧执法监管。

    2025年04期 No.350 59-6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的“精准治污”:实践挑战、理论内涵与规范建构

    曹炜;

    我国环境污染具有“时空压缩”特点,实践中面临着四重挑战。为了应对环境污染的复杂性、提升监管效能,我国确立了“精准治污”的工作方针。“精准治污”首先要求“科学精准”,即在环境科学层面上精细和准确查明有关环境污染的事实。其次则要求“监管精准”,即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法律关系特点确定相应的监管目标和监管策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目前已经充分贯彻了“精准治污”的要求,未来可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同污染类型的监管目标和监管策略,完善相应的规范设计。

    2025年04期 No.350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总体思路与法典构造

    彭中遥;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但仍存在一定的规范缺失与实践困阻,亟须借助法典编纂良机实现多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在法典化背景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前提在于类型化区分填补及修复的具体路径,关键在于妥帖理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公法定性,着力点在于合理设置多项关联制度间的适用关系。就其法典化构造而言,应从实体与程序双重维度进行专门设计:在实体维度,宜确认“违反国家规定”的客观过错归责原则,将政府索赔的前提条件限缩为“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损害后果”之情形,同时采用“省市政府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等更为中性化的表达。在程序维度,首先应全面建立“行政处罚+责令修复+代履行”的环境行政执法制度,实现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行政主导及公法回归;其次,应填补行为人“反悔”赔偿协议时的规则空白,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最后,应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优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规则,并赋予环保组织、检察机关具有同等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位资格。

    2025年04期 No.350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基层治理

  • 寓简约于高效: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叶敏;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简约与高效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追求。过去一段时期,基层治理创新在提升基层治理总体效能的同时也部分压缩了基层治理的简约性,部分地抬高了基层治理成本,而且使得基层组织可能难以实现“双向代理”的平衡功能,基层负担和形式主义弊病有所加重。面向未来,基层治理现代化应当重拾简约治理思维,借助党建引领、藏治于民、有所不为、尊重基层、情感治理、科技赋能等理念和机制,提升基层治理的简约性,形成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

    2025年04期 No.350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从地方时疫到桥盐钡毒:近代四川麻脚瘟的认知与防治

    田佳文;

    麻脚瘟曾是四川地区一种特殊的地方病,是探究近代疾病知识建构的重要案例。清末民初,作为地方时疫的麻脚瘟受到民众心理和中医学理的感知及回应。抗战时期,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与同济大学的实验医学探索下,麻脚瘟实现了“由疫变毒”的身份转换。被定为桥盐钡毒的麻脚瘟成为拉动各方利益的链条,在质疑、争论及时代困境中,“化疫去毒”的盐业改造实践促使地方经济与公共卫生被重塑。近代关于四川麻脚瘟的认知与防治不仅体现知识的生产与流动,更展现历史进程中多方力量的博弈和协商,进而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落实的重要契机。

    2025年04期 No.350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青年论坛

  • 专业化抑或在地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路在何方?

    郑晓园;

    探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及其实践机理,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基于社会基础条件和人才适配需求,现阶段我国城乡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处于差序化的发展序列,呈现专业化与在地化的路径分野。城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以“从有到优”、实现优化升级为功能定位,强调人才的专用性内涵、市场化属性、外源性培育、职业化从业、规范化管理和单一性激励,在适应城市养老需求高层次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高成本性质可能加剧市场风险并导致准入障碍。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在地化建设则以“从无到有”、完成基础架构为功能定位,强调人才的通用性内涵、嵌入式属性、内生性培育、兼业化从业、弹性化管理和多元化激励,在低成本且精准性回应农村基础性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短期内所能供给的养老服务水平存在上限。

    2025年04期 No.350 17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马克思正义思想中的所有权叙事

    颜梓良;

    所有权构成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内在逻辑线索。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资产阶级理论家建构的所有权本质上是对私有财产的确证和维护,而建立在这种所有权基础之上的永恒正义观念也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幻象。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所有权在生产领域产生的统治和从属关系,以及在分配领域产生的剥削关系,进而对资本主义的不正义进行了批判。马克思的正义思想需要在人的解放及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上进行解读。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劳动所有权,实行有折有扣的按劳分配,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任务则是重建个人所有制,实行按需分配。

    2025年04期 No.350 18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公立高校监察对象的范围

    刘苍瑜;

    权力有“名”与“实”之别,《监察法》规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其关注的是实质运行的公权力。公立高校中的公权力由“名”到“实”的转化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抽象公权力规范化为具体职权,二是具体职权由管理人员实际履行。我国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同时也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因此,公立高校行使的权力可分为两类:一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授权其行使的行政权力;二是事业单位法人内部的学术事务管理权。前者通过法律法规具体化为招生、奖励、处分等教育行政管理职权,行使此类职权的人员属于《监察法》规定的监察对象。后者根据高校章程、校规可分为学术和校内事务,科研人员的学术活动和后勤人员的一般事务主要属于高校内部监督范畴,依据《高等教育法》应尊重学术规律与伦理。但若上述人员在特定情况下承担涉及公权力的管理职权,或当学术和内部事务涉及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等法律问题时,同样应根据《监察法》对其进行监察。

    2025年04期 No.350 19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敬告作者

    <正>本刊发表的稿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本刊实行严格的三审制,所有来稿一律通过唯一官方采编系统,投稿给编辑个人的一律不受理。除特约专栏外,本刊从未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组稿,请勿上当受骗。欢迎作者监督。

    2025年04期 No.35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国古代地名的传承及其规律——以对“使君滩”的考辨为例

    蓝勇;

    文献记载显示,历史上长江上游云安、万县、峡州三地均有“使君滩”,其不仅空间位置不同,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也有杨亮、姚亮、张骞、刘备四个不同说法,相关史事杂糅在一起。在长江上游的众多滩险地名中,这一现象并非个案。历史记载中使君滩地名的空间错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地名传承过程中经验性的脆弱性和文本性的模糊性。在地名学研究中,不能以地名名称的传承规律替代其空间指向的传承规律,要重视构建“地名传承学”。

    2025年04期 No.350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体生物数据伦理风险治理的中国智慧

    肖巍;

    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时代,人体生物数据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疾病预防、个性化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但也面临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风险,甚至威胁到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并对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提出新挑战。面对人体生物数据伦理风险和挑战,伦理治理摆上日程。伦理风险治理通常包括“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意指伦理原则、价值观和终极目的,而“术”则涉及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中国的人体生物数据伦理风险治理之“道”和治理之“术”对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作出新的阐释和发展,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智慧。

    2025年04期 No.350 115-12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先秦法家、古罗马法经济思想及对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

    马涛;

    先秦法家主张“治民法”,国家本位,重富国强兵;古罗马法是“私法”,家庭本位,重私权保护。先秦法家和古罗马法经济思想影响了秦汉和罗马及之后中西方发展道路的分途。在经济体制上,秦汉及之后主要实施国家管控下的国营民营混合经济结构;古罗马及之后主要是民间资本主导的自由经济模式。在经济政策上,中国古代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西方自由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社会变迁必然受历史惯性的影响,历史形成的社会发展文化根基必然会对当今及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2025年04期 No.350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古希腊称量白银的货币功能与历史影响

    李秀辉;

    古风时代希腊的称量白银是孕育铸币制度非常关键的一步,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考古证据、文字记载和法律铭文等都说明,称量白银发展出了复杂的货币功能和支付体系;海外贸易规模的扩展与寺庙主导的再分配体系,使得称量白银获得了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等职能,成为古风时代主要的货币形式。古风时代晚期,称量白银与铸币混同使用,为铸币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就历史的发展进程而言,从称量白银到铸币是一个前承后续的自然过程,称量白银的历史影响既表现在完成了从专用货币向通用货币的转变,也表现在古今贵金属货币作用的比较和以此为观察点的中西文明互鉴上。

    2025年04期 No.350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儒家文化、近代商办企业与现代性经济的发展

    孙圣民;马喜草;

    工业革命以降,文化传统如何与现代性经济转型适配,成为检视发展路径差异的关键视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文化能否在“传统—现代”的断裂与延续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学界争议焦点。以中国近代商办企业兴起为切入点,实证分析儒家文化对商办企业创办的作用和影响途径,发现清末民初时期儒家文化对商办企业设立存在显著推动作用,在运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并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儒家文化通过提升信用和促进教育等中介渠道激励商办企业创立,并对现代性经济发展产生多维正向影响。研究不仅揭示了近代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内在文化驱动力,也为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提供了历史启示。

    2025年04期 No.350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专业认同、职业意向与教育实践: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有效技能人才供给

    王星;魏心怡;

    在全球化与经济转型背景下,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学生专业认同及从事相关职业意向不足、就业“技能错配”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基础开展定量研究,有助于掌握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选择、专业认同、职业意向及教育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基于个人意向选择专业的学生,其长期从事技能相关职业的意向显著高于非自愿选择专业的学生,且专业认同在是否自愿选择专业对职业意向的影响上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优化职业技能教育与实践,特别是在学习体验和收获、培养效果满意度、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等方面的改善,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而提高他们从事技能相关职业的意向。为此,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专业认同的培养以及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技能型人才供给质量的有效路径。

    2025年04期 No.350 153-16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环境关心对日常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CGSS2021环境模块数据的分析

    彭远春;林忆文;

    生活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居民日常环境行为的实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生活环境主义和社会实践论,利用CGSS2021环境模块数据,构建“环境关心—主体衡量—日常环境行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厘清环境关心对居民日常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关心对日常环境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主体衡量在环境关心和日常环境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具体可分为主体生活关联和主体行为意向两条路径,主体行为意向的中介效应大于主体生活关联的相应效应;主体生活关联和主体行为意向对日常环境行为存在链式中介效应。为此,可将环境教育宣传与生活需求、生活质量相结合,减少居民实施日常环境行为的情境性障碍,以提升主体行为意向,增促其实施日常环境行为。

    2025年04期 No.350 165-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求索》2025年度重点选题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刊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研究角度,组织刊发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2025年度重点选题方向如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

    2025年04期 No.350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