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逻辑与风险

    贺雪峰;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发生了重大转换,他们进城不仅是要挣钱而且是为了在城市体面安居,城市定居已成为进城目的。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农民的进城务工收入不足以支撑农民家庭体面融入城市,农民因此具有强烈的通过返乡创业来获取基于风险的高额利益回报。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仅仅通过务工获得平均工资不能完全完成农民家庭体面城市化的目标。这个不能完成体面城市化的确定性,使得农民有强烈的进入风险比较大、回报也可能比较高的创业中来。正是务工收入的确定性,导致农民工为体面进城目的而不惜选择不确定性很高的返乡创业。务工收入的确定性所造成农民工进入不确定性很高的返乡创业,并非独例。其它具有较高投机性的行业,农民工也比较容易进入,这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2020年02期 No.318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2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7 ]
  • 美洲国家解决区域性跨国收养法律冲突的对策

    蒋新苗;

    《美洲国家间关于未成年人收养的法律冲突公约》是美洲国家组织解决区域性收养法律冲突和探寻收养法统一化的标志性成果。该公约于1984年5月24日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召开的第3届美洲国际私法特别会议上通过,1988年5月26日生效实施。它作为区域性统一跨国收养法运动的重要成就,为运用统一实体规范保护儿童利益树立了典范,不少条款对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创制《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国家间关于未成年人收养的法律冲突公约》不仅大力推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而且沿袭传统的秘密收养原则,并主张以被收养儿童的住所或国籍作为确立跨国收养管辖权标准和依据、在跨国收养关系的法律适用上采取分别适用主义,同时提倡各缔约国自动承认依公约成立的收养。尽管该公约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其适用范围也仅限于美洲地区,但其作为最先启动的解决区域性的收养法律冲突的尝试和努力,为全球性跨国收养法律冲突的解决与跨国收养法的统一化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02期 No.318 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 ]

马克思主义_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阐释与当代构建

  • 主持人语

    李佃来;

    <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近十多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兴起的一个广受关注并展现出蓬勃生命力的热点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两项尤为迫切的、具有补白意义的学术和理论任务: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阐释;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前一任务的主要工作,在于从思想史的视域,对马克思的历史性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阐释和阐发,从而从中挖掘、开显政治哲学的理论和思想资源,为马克思拥有可与西方主流政治哲学进行对话、同时又彰显自己特色的政治哲学进行有力辩护;后一任务的主要工作,则是在吸收各种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成果的基

    2020年02期 No.318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

    李佃来;

    与绝大部分政治哲学理论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一和理论落点之一,是"人道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是继承和改造霍布斯、洛克以来的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结晶。马克思的这一改造是在两个视点上完成的:一是他在财产权大行其道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拯救出了生存权;二是他在批判人被降格为"事物"和动物性机能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以人的自为创造本能为前提的、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目的论。与这两种改造相对应,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生存权的"人道主义";二是基于"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点,而是一个既有不同侧重又密不可分的整体,总体上都是以"完整的人"为最终和最高目标的。马克思在晚年作品中很少直接使用"人道主义"这一概念,这是因为他反对抽象谈论人道主义,而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内来为"完整的人"的实现寻找现实的出路。这样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这种运动引领下并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在得到彻底解放过程中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在今天,全面挖掘和开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无论对于深化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于构建和发展具有思想解释力和现实涵盖性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2期 No.318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何以可能

    白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巨大胜利。因此,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自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具备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资本论》占据着当今时代真理、道义和文明的"制高点",又为作为时代文明表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最经典的文本支撑。可以说,正是在理论传统、实践基础和文本支撑的"三维一体"中,作为"哲学中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才真正成为可能。唯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才真正成为反映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2020年02期 No.318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马克思所有权概念的三大基本特征

    肖超;萧诗美;

    学术界有人认为,马克思理论中缺少所有权概念。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不是因为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所有权概念,而是因为这些学者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所有权概念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概而言之有三:一是马克思把传统法哲学中的所有权问题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而不是从法律上的财产关系入手把握所有权问题,从而使其所有权概念具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二是马克思通过考察所有权在近代世界的发展和演变,发现它具有自由和异化的双重本质,分别遵循主客同一律和主客对立律,从而令其所有权概念具有辩证矛盾的性质和现实批判的功能;三是马克思在考虑如何扬弃所有权异化问题时,发现所有权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有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的特点。

    2020年02期 No.318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文史

  • 建构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

    卢衍鹏;

    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是指在文艺评论领域建立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遵循中国文艺发展规律、彰显中国审美特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既能够针对中国文艺做出有效阐释和指导,又能为世界提供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话语实践。话语建构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话语创新是建构中国文艺评论的关键,要塑造精神品格,对中国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挖掘,从中国精神的高度去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中国文艺批评史。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评论意识,从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宏观视野下发展文艺评论,在相应的学科领域强化评论话语建构。要提高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和预判性,面对新时代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业态、新格局,能够做出新判断,提出新思路,展示新气象。

    2020年02期 No.318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明末清初士大夫的家国伦理与学术趋向——以王夫之为中心

    郭钦;

    王夫之是明清鼎革之际"不著名"的时代人物,是后世尊崇的明末清初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人生选择和学术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面对剧烈的社会变动,王氏父子均不愿独善其身而慷慨赴险以成就父子之伦,这也是后来王氏父子"移孝作忠"赴国难的伦理所在。面对王朝更替的政治变动,王夫之直面生死、气节、出处进退等家国伦理,从乱离、抗争、幻灭走向了隐逸。而孤忠持守、匡复道学的士大夫情怀,又引发了其学术反思、追问和总结,从而在出逃现实政治之时转向追求文化生命。不忘士大夫的责任,正是任何一个伟大和平凡的中国士人应有的担当。

    2020年02期 No.318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

    张世甲;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报刊报道和往来书信,在共时记忆下建构蒙达尔纪的红色形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终止后,人们通过名人文载记忆、伟人口述历史和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历时记忆下建构蒙达尔纪的红色形象。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肯定了蒙达尔纪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贡献,肯定了他们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同时对维系和巩固中法友谊,促进和拓宽文化交流,加强留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2020年02期 No.318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哲学

  • 现代科技发展的法伦理思考

    何士青;

    科技是人基于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关于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方法体系,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底蕴。科技以人为本精神决定科技的真、善、美品格,要求现代科技发展坚持求真务实、基本权利保障、和谐共存的法伦理向度。在现实中,现代科技发展的法伦理向度常常因科技异化的影响而发生偏离,科技之伪恶丑现象使科技之真善美品格受到冲击。走出科技异化造成的法伦理困境、强化现代科技发展的法伦理向度,德法并举是根本保障,科技伦理法律化是关键和核心。

    2020年02期 No.318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1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 ]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

    刘新庚;黄力;

    个体的心力、组织的推力、环境的涵育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动力源。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持续激活个体内在"心力";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不断整合组织外在"推力";三要借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充分发挥环境的"涵育力"。通过动力源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2020年02期 No.318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新时代 新求索”青年论坛_专题:社区治理研究

  • 开放社区何以可能?——兼论社区治理转型中的社企关系构建及其限度

    吴越菲;

    社区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地域关系体,而是一个不断展开关系实践的过程,不断创造用于规避风险和增进福利的社会资本。"治理"理念正在创造一种共享价值。伴随着现代社区治理的开放进程,部门混合与多元主体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不同于社企关系的应然判断,不仅有必要在中国社区治理转型的实践语境中讨论关系构建的现实样态,更需要审视传统地域性治理不断配适社区开放性和流动性的治理转型进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不同行动逻辑何以能够衔接,从而使跨部门的合作治理成为可能,这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治理深度转型的重难点。

    2020年02期 No.318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通才型治理: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新方向

    张雪霖;

    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启动以来的核心议题。基于全国多个城市的田野调查经验,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提炼为通才型治理与专才型治理两种理想类型。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要素中"人"与"事"的分离与并存、社区事务的边界模糊与职能交叉性、社区事务的动态性与非均衡性分配以及社区内生资源稀薄性等特性,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社区组织与之相匹配。研究发现,通才型治理模式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性质、社区公共事务的特性以及国家治理体制更为契合,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治理优势,是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方向。

    2020年02期 No.318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下载次数:1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5 ]

经济学

  •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演变轨迹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方略

    夏广涛;

    从结构视角对1870年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史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主权货币在其国际化进程中一般会经历从"崛起"到"主导"再到"衰落"的三阶段的演变轨迹。在全球实体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的背景下,美元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大势。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的稳定增长,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开放,优化外汇储备的资产组合并增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2020年02期 No.318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8K]
    [下载次数:1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施策困境及其优化

    刘纯阳;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具有资金来源以中央财政为主,资金投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结构特征。在脱贫攻坚背景下,整合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是提升贫困县财政资金扶贫脱贫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整合政策在一些地方的实施过程中偶尔存在资金投向加剧贫困县村际和人际间发展不平衡、资金拨付与使用引发新矛盾、资金监管与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整合政策设计存在公共失灵等困境。需要不断深化涉农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优化预算编制,推进源头整合;对财政涉农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模式;改革工作机制,提升监督管理科学水平;按需即时调整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政策的目标导向。

    2020年02期 No.318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5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以湖南千村调研为例

    蒋辉;刘兆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价值、主体、要素、功能、结构及其实现路径构成的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湖南省"千村调研"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还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产业发展结构效益不佳、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亟需从优化结构、完善发展平台、健全动力机制、培育发展主体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乡村产业政策体系。

    2020年02期 No.318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下载次数:4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3 ]

管理学_专题:土地管理研究

  •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及其改革

    刘同山;张云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以所谓"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二元土地制度在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支撑城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化地不化人"、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当前,中国土地制度面临"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和农民要求更多的土地权利等新情况。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在强化农民土地权利的基础上,处理好土地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推动建设用地从"管供给"向"管需求"转变,以开拓税源、稳定税基,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020年02期 No.318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1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5 ]
  • 国家治理视域中的土地制度改革

    夏柱智;

    通过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对当下的土地制度改革进行解读,以土地市场为分析对象,形成"土地市场的国家嵌入"的分析框架。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发,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从法律层面建立了内在规则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清晰界定了征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关系。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机制包括强化城乡土地管理、实现集体土地财产价值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等三个方面,体现了国家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深入基层调控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的能力。下一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更充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立足县域治理创新,形成有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可从加强政治统合、激活村民自治和优化技术治理等方面切入。

    2020年02期 No.318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 ]
  • 中国征地制度的结构性和历史性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郭哲;

    中国征地制度经历了初创、过渡、稳固和创新四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征地制度存在结构性和历史性两个维度的变迁。就结构性变迁而言,宏观制度背景决定征地制度的选择,中观政治变量影响征地制度的安排,微观主体行为推动征地制度的变迁。就历史性变迁而言,路径依赖维系征地制度的存续,历史否决点影响征地制度的变革,关键节点提供征地制度创新的时机。在结构性和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征地制度呈现"利益驱动型的调试性变迁"特征,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未来需从界定"成片开发建设"的适用范围、缩小"区片综合地价"与市场化补偿的差距以及深化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中国征地制度的良序变迁。

    2020年02期 No.318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1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7 ]

法学

  • “法治社会”概念的历史演绎及文化意蕴

    李瑜青;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概念的形成,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社会自主性概念、和谐社会概念的历史演绎过程,通过对该历史演绎过程的论证与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在法治社会建设上所内涵的文化意蕴。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法治社会建设是中国法治的深度发展;其次是法治社会建设体现了在目标上的中国智慧;再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完成,必须强化中国法治所必须的意识形态建设,突出法治社会建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2020年02期 No.318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司法的几个根本转变

    颜运秋;

    工业文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呼唤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抵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取而代之。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环境司法必然要发生一系列的理论与制度转变。环境法治实际上就是生态法治,环境司法伦理必然要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变;生态环境利益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利益,环境司法利益必然要实现从人身财产私益向生态环境公益的转变;环境诉讼实际上就是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司法类型和特点必然要实现从私益诉讼向公益诉讼的转变;鉴于提供环境公共产品的国家义务,环境司法重心必然要实现从民事公益诉讼向行政公益诉讼的转变。

    2020年02期 No.318 168-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4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认罪认罚改革背景下“认罪态度”与定罪量刑的内涵解读与技术分析

    杨宇冠;孙鹤源;

    "认罪态度"的法律定位以及与司法审判中定罪、量刑的内涵解读与技术分析,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内涵之一。应当明确:在定罪方面认罪态度不应当实质影响定罪,而仅仅影响诉讼程序;是否自愿认罪应当以法庭为准,庭前认罪不应为据。在量刑方面,认罪态度对量刑的影响应当以确系犯罪为前提;其对量刑的正向影响只是量刑的参考因素不是量刑的决定因素。鉴于此,应当严格贯彻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完善认罪自愿性的激励机制、公检法司联合统一司法适用等措施,以确保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司法审判定罪、量刑适用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2020年02期 No.318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7K]
    [下载次数:1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功能导向下我国税前扣除制度的变迁与进路

    蒋遐雏;

    税前扣除制度自《个人所得税法》立法以来即为核心制度。我国税前扣除制度的演进呈现较强的功能导向性与政策性,不同时期的税前扣除制度反映各特定阶段个人所得税法不同功能的侧重。1980年立法之初税前扣除制度设计重在维护国家税收主权,1993年税制统一后则强调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功能,2005年至2011年税制优化过程中逐渐重视收入分配调节作用,2018年修法则以纳税人权利保障功能为导向。税前扣除制度的变迁体现出个人所得税法功能对于具体制度设计的影响,在未来扣除制度完善过程中,应以有效发挥个人所得税法功能为出发点,立足我国实际国情,合理借鉴域外的经验,从而使扣除制度更加适应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02期 No.318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9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 ]

  • 敬告作者

    <正>本刊发表的稿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本刊实行严格的三审制,所有来稿一律通过唯一官方采编系统,投稿给编辑个人的一律不受理。除特约专栏外,本刊从未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组稿,请勿上当受骗。欢迎作者监督。

    2020年02期 No.3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求索》2020年重点选题

    <正>《求索》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每逢单月10日出刊,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本刊秉承以学术为中心的办刊理念,走"质量高、风气正、有尊严"的办刊之路,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2020年02期 No.318 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