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峰;
智能文化,亦即人工智能文化,是智能时代的人类文化新形态。从技术与社会互在互构的视角,可将智能文化视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和建构的产物,也是文化和科技在智能平台上的新融合,它既体现了智能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或决定性作用,也表征了智能技术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建构。后者还进一步体现为智能文化是智能技术顺利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生态、向善发展的伦理价值引领和规避风险的制度体制保证。作为智能技术的产物,也作为建构智能技术的社会基础,智能文化从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展现出多维特征,充分体现了技术与社会之间双向互构的辩证关系,使技术决定论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实现了视野的整合。
2025年03期 No.349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郭新茹;
作为先进“生产质态”,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以创意阶层为主体的新劳动者主导“两创”高度,以数智技术为主要载体的新劳动资料加速“两创”进程,以文化数据为主要客体的新劳动对象拓展“两创”广度,以促进要素优化组合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两创”制度保障。然而,复合型文化人才供需失衡、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度不够、文化数据“孤岛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程,需要从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和体制机制创新四个维度出发,创新文化人才引育模式,筑牢“两创”人才队伍;强化数智技术赋能,助力“两创”产业升级;优化文化数据资源配置,夯实“两创”大数据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两创”制度供给。
2025年03期 No.349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戈;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样态表达。从思想脉络来看,文化新质生产力命题立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滋养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探索成果,突破于新时代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趋势推动下党的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文化生产是其核心内容,创新是其内在驱动,质优是其鲜明特征,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其基本途径。从价值意蕴来看,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与时代挑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实践进路来看,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着力创新实现技术力、产业力、制度力和人才力的综合提升。
2025年03期 No.349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铮;倪彬彬;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关键。关于催生新型文化业态的驱动要素、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有效机制等问题,尚缺乏从主体实践视角出发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2014—2025年间的媒体语料为分析材料,通过对6家优秀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相关报道进行差异化、历时性与共时性语义网络分析发现,这些优秀示范基地虽在不同要素驱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在文化和科技融合中普遍经历了摸索定位、要素整合、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并共性地形成了从“支撑环境”到“成果表现”的向“新”金字塔架构。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应进一步构建政策全程追踪、科技垂直突破、创意驱动融合、空间多重嵌套、产业以旧带新的有效机制。
2025年03期 No.349 49-6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娴颖;宋洋洋;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与扩展现实等前沿技术驱动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基于文化和科技双向赋能的协同演化逻辑,可以构建起文化价值链与科技创新链双链耦合模型。在创意、技术、人才、资本、数据五个要素的协同机制作用下,双链耦合可以形成场景主导型结构耦合、内容驱动型链路耦合与平台承载型系统耦合三类动态耦合模式。科技赋能不仅快速提升了文化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也推动了文化价值链在新的“去中心化”场域中向更加透明、协作与共创的方向演进。同时,文化以审美风格、情境需求、叙事逻辑与认同体系的形式深度介入科技创新链的价值建构,推动科技创新链从“技术供给导向”迈向“文化体验牵引”。
2025年03期 No.349 61-69+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姜照君;
建立和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需以数智化为驱动力,以创新生产者、创新应用者和创新消费者为主体,建构具有系统开放性、协同共生性、在地参与性和动态发展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服务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子系统组成,三者相互嵌套,形成三层链环结构。通过公共供给、市场供给和平台供给机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性、商业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在系统建构过程中,应推动创新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多主体协同,创新服务组织从单一架构转向联动体系,创新环境从静态封闭转向动态开放,从而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025年03期 No.349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慧;
在消费主导的时代,创意城市成为国内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创意城市的文化创意属性、多元化特征以及对消费场景的重塑能够满足新时代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是推动消费可持续升级的重要支撑。基于“3T”理论视角,创意城市驱动消费升级存在3个作用机理,即人才聚集效应、技术融合驱动产业聚集效应和包容环境的集聚效应。创意城市与消费升级融合发展存在耦合模式和嵌入模式两种,需要从培育城市文化,发挥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友好包容的环境,优化创意人才结构,促进创意产品或服务供给等方面推进创意城市与消费升级融合发展。
2025年03期 No.349 79-8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陶;罗黎平;
在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技术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从理论层面来看,技术标准化的有序效应能够引领文化和科技的创新融合,系统效应能够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质效融合,反馈控制效应能够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治理融合,结构优化效应能够带动文化和科技的价值融合。从实践层面来看,技术标准化在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标准数量和种类覆盖不足、企业参与标准化的动力不强、标准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标准化建设滞后于市场和技术发展,以及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标准体系等。面向未来,亟待搭建有效的政策支撑平台以引导文化技术标准化进程,构建文化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利益共享共赢机制,建立跨区域一体化的协同机制,健全标准化要素市场配置体系。
2025年03期 No.349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恬骅;
对人工智能“可解释性”的要求表现为一个悖论,即在技术原理上有良好定义的人工智能模型在造成的技术事实上是欠解释的。可解释性人工智能求助于技术物的设计存在根本的困难,显示出围绕“解释”裁量权的冲突。为承认使用者的解释权并使之能形成解释,有必要建构一种解释策略。“计算性诗学”基于“计算的诗学”对“诗学”概念的延展,并对此加以施行性改造。它立足使用者直接的技术经验,以计算过程而非表征性的编码格式为中心,面向计算中临时生成的解释对象,以功能表现为根据、实验性操作为方法,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情境中的解释。
2025年03期 No.349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婧贻;
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起源很早,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创新,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兼容并蓄、追求和谐。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以秩序和谐为根本目标,蕴含为人奏乐的人文意识、以德为本的乐教精神、乐和天地的艺术境界等核心价值理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第二个结合”为创新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精华,实现其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化。另一方面,需要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转化途径,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现代科技赋魂、赋智、赋美,让现代科技在创新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用现代科技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赋形、赋能、赋力,让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以在更辽阔的天空奏响。
2025年03期 No.349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徐拥军;
文化遗产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面向中国的文化遗产治理,须遵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理论指导。其中,宏观层面的学理依据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中观层面的学理依据包括文化学领域相关理论和治理理论;微观层面的学理依据包括人民主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精准治理理论和数字治理理论。应在科学把握中国文化遗产及其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善治、法治、共治、分治、智治“五治一体”的中国自主的文化遗产治理现代化知识体系。其中,善治明确价值导向,法治构建制度规范,共治凝聚多元合力,分治实施精准策略,智治提升技术效能,有助于彰显中国文化遗产治理智慧,传播中国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推动实现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2025年03期 No.349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薛可;时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基于数字化赋能的理论与现实逻辑,非遗数字化保护流程的各个环节得到重塑。在理论逻辑上,数字化通过人文主义、创新理念、技术可供性和人机交互赋能非遗保护;在现实逻辑上,其赋能过程扎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表征,包括:原真性与群智化的互动、地域性与时空性的交织、活态化与沉浸式的交互、传承性与众创性的交融。基于双重逻辑演绎,非遗保护中的“留存”“管理”“传播”“评估”四大核心环节的内在运作机理呈现出全新的数字化表征。与此同时,非遗数字化保护也应当注意可能出现的数字化与原真性的冲突、智能化与原生态的矛盾、市场化与民族性的失衡三类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
2025年03期 No.349 126-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龚为纲;黄思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语言模型已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力量。凭借强大的语义理解与文本生成能力,大语言模型显著提升了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分析深度,为计算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其在文本分析、社会网络理解等任务中展示了独特的优势,推动了计算社会科学量化范围与研究边界的扩展。两条主要研究路径逐渐清晰: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实验模拟以及大数据驱动的语义分析,分别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深度优化。同时,大语言模型的随机性、算法透明性和高计算资源需求依然构成了重要挑战,在价值倾向与社会偏见方面的问题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大模型与社会科学的深度结合,从文本数据延伸至多模态数据,探索新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全面赋能潜力。
2025年03期 No.349 13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许安明;
计算社会科学作为理解复杂数字社会的方法,为了突破工具、数据获取、知识壁垒的限制,迫切需要新的技术,而大模型凭借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发了显著的效率变革和技术迭代,由此驱动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大模型作为先进技术,与计算社会科学在本质属性上互补、底层逻辑上契合、功能与需求上耦合,成为两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计算社会科学引入大模型成为必然选择。大模型渗透到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重构其认知和实践框架,推动研究过程从“数据驱动”向“知识驱动”跃升、研究视角从“理性人”向“社会人”延伸、研究方法从“相关分析”向“因果推理”演进、研究主体由“研究者”向“人机交互系统”主导、研究目标从“社会解释”向“社会预测”扩展,使研究范式发生新的变革,促进智能社会科学产生与发展。
2025年03期 No.349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红;
随着生命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我”的文化认知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肉身,取而代之的,是在新兴科技加持下具有无限延展性的“数字自我”。元宇宙技术拓展了个体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维度,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感知扩张和意念控物,技术革新使得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在躯体之外流动,这不仅模糊了主体和客体的哲学边界,形塑了新的生命伦理,也对传统法秩序提出了挑战。前所未有的技术跃迁,意味着始料未及的技术风险,诸如元宇宙“性骚扰”、记忆“劫持”和“感官入侵”这样的新型侵权行为,严重侵扰了数字自我的安宁与尊严,构成对自然人人格权益的侵害。对现行具体人格权条文的解释与类推适用,不足以实现对数字自我的完满保护。作为兜底条款,一般人格权以新型人格利益接引新生的社会观念,可以有效应对数字生命技术冲击下的文化转向。
2025年03期 No.349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泽睿;
在司法审判中,法律的计算是一种通过法律议论来调整先前的法律决定以解决当前法律问题的递归式循环。当前围绕法律概念同一性与归纳演绎相等性的法律迭代式计算构想,将司法审判理解为在预设的完备性法律命题集合中进行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但其会面临形式悖论与循环论证的困境。而法律议论的研究范式揭示了司法审判围绕创造性重复和价值差异转化的递归式计算原理,并论证了法律计算并非一种信息检索的机械性技术而是一种信息生成的人文性技艺。为了赋予法律议论以递归式的可计算性,司法程序通过角色分派与行为规范,引导律师通过语言博弈挖掘法律的潜势性,并为法官统合多元价值差异构建了价值判断的第三维度。在司法程序的指挥下,律师与法官以重复述说着差异,共同上演着法律问题生产与解决的戏剧化活动。
2025年03期 No.349 16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刊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研究角度,组织刊发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2025年度重点选题方向如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
2025年03期 No.349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