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村级治理中的重治理与轻治理

    贺雪峰;

    依据村庄动员能力和动员程度,可以将村级治理划分为重治理与轻治理两种理想类型。重治理通过对农民的深度动员,形成村庄强大的集体行动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轻治理则只对农民进行有限动员甚至不动员,村级治理的目标是守住政策底线,维持基本生产生活秩序。当前中国“三农”政策领域出现的一个矛盾现象是,大多数“三农”政策都是以重治理为政策目标的,结果却因此造成了普遍的负治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重治理既无可能又无必要。试图通过对农民深度动员来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几乎不再可能。在国家资源下乡背景下,借助下乡国家资源进行针对性的有限动员,让“三农”政策目标回归常规治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5年05期 No.351 5-1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迈向共同利益的均衡:平台劳动者保护的困境和路径

    董志强;

    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灵活就业迅速扩张,平台劳动者的报酬困境日益突出。本文基于报酬合同理论与制度经济学视角,剖析平台劳动者难以获得高薪的结构性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算法主导的监督机制、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策略性安排,以及劳动者与平台之间极度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对平台劳动者保护的必要性,不仅基于公平正义考量,更关乎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应在“保护就业者”与“保护就业”之间寻求基于共同利益的平衡。要加强以透明性为核心的算法监管,从岗位保护转向社会保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同时,应对就业灵活性和数据权进行再审视。

    2025年05期 No.351 13-2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2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一位历史学家的“觇国”论——抗战时期邵循正的政论文述略

    戴海斌;

    邵循正给今人的一般印象是一位单纯、宁静的学者,实际上,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任上公开发表过多篇政论文章。出于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邵循正对政治亦有兴趣,对抗战抱有“必胜”信念,而凭了一份有能力的史学家的职业操守及其眼光,他的政治观察和时局预言固不敢言“发必中诠”,却处处合乎基本的理性。战后,邵循正积极建言民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所思所言既折射出一位历史学家的睿思,也反映了转型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

    2025年05期 No.351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谣言治理的历史经验

    李国亮;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谣言困扰。如不有力反击,势必对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形象及合法性造成巨大破坏。中国共产党综合运用多种举措成功破除了谣言危害,取得了宝贵治理经验。主要包括:构筑阵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多维发声,主动宣传自身主张;澄清事实,涤荡戳穿反共谣言;善用“他述”,借助多元主体辟谣;锄奸反特,依法惩处造谣分子;教育引导,提高民众辨谣能力。

    2025年05期 No.351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湖湘文化

  • 晚清学术史中的范式转移与成果积累——《管子评注》对清代诸子学考据传统的转换与继承

    李欣然;

    对于晚清诸子学研究从考据到义理的范式转移,虽既有研究不乏宏观呈现,但学术范式的迁移常是转换与延续并存,并多体现在具体学术文本的语句训释之中。郭嵩焘的《管子》研究虽参考了王念孙、俞樾的既有分析,但更突出《管子》通民情、顺民性的义理内涵,在此过程中,清代考据学传统仍影响着郭氏的理解,其义理阐发和前人的训诂校勘之间存在多种对话联系,反映了晚清诸子学转轨过程中的复杂样貌。对郭著《管子评注》进行分析,细致比较郭说与前人的异同,有助于理解晚清学术史研究范式转移和成果积累之间的复杂关系。

    2025年05期 No.351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封建主义研究

  • 作为附庸关系的云领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技术封建主义思潮

    蓝江;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型科技平台(如谷歌、苹果、亚马逊等)逐渐垄断了数据、算法和云空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支配模式。当代左翼理论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技术封建主义”,认为数字平台通过“云租金”和“数字圈地”对用户和劳动者施加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封建领主对农奴的支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性地考察这一思潮的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指向,平台经济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剩余价值的剥削形式,还重构了社会生产关系,使普通用户沦为“云农奴”。这意味着技术封建主义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显现——数字技术放大了私有制的权力效应,使封建式的依附关系以新的形态复苏。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探索技术公有化的可能路径,而非简单诉诸历史倒退的悲观叙事。

    2025年05期 No.351 51-6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6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技术封建主义还是自反性现代化?

    吴静;

    围绕数字资本主义的新趋势,存在“技术封建主义”与“自反性现代化”两种解读框架的论争。前者认为,数字平台通过垄断数据获取“数字地租”,构建了类似封建领主的权力依附关系,并促使资本积累方式转向租金驱动。但该理论存在三重遮蔽:割裂平台经济与资本积累的历史连续性、误读剥削机制为技术决定论、消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其本质上是对资本逻辑的简化。相反,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则揭示了数字时代的劳动碎片化、平台垄断与公共性并存等现象,以及资本借助数字技术对社会关系的新一轮吸纳,从而体现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与自我调整。平台资本的生产性与掠夺性交织,垄断正是这一趋势下资本超高度集中的体现。但同时,数据的公共性与资本的私人占有构成了新对立,因而并不属于纯粹封建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技术封建主义实际上只是对自反性现代化所揭示的当代资本主义复杂性与悖反性的病理学诊断。

    2025年05期 No.351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社会法学研究

  • 平台经济背景下中国劳动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娄宇;

    我国近年发布的系列司法政策和典型案例表明,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形成了“支配性管理”,应当综合考量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之后确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平台以及相关机构的法律关系。劳动者自主接单、自由决定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但是受到平台算法和服务规则的指挥和控制,在客观上与平台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依赖关系,同时此工作又非平台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关系难以用传统的劳动关系和民事劳务关系“二分法”所涵盖。应当对此“不完全劳动关系”赋予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依据从属性类型和内部的要素特征为相关劳动者“靶向赋权”。“支配性管理”“不完全劳动关系”可以用“从属性+要素”的认定方式予以界定,在业已形成的新就业形态领域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基础上,有必要构建中国劳动法自主知识体系,为立法推动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No.351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9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年休假工资报酬仲裁时效的区分适用

    范围;

    落实年休假被作为“反内卷”的措施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5条对年休假工资报酬采取特殊时效,然而该规定因违背义务人保护之目的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挑战。“年休假”是“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制度前提,但“年休假”给付不直接,必然转换为“工资报酬”给付,并且“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可分为不同类型。因此,需建立区分不同情形适用仲裁时效制度。一是区分“年休假”和“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二是区分100%的正常报酬和200%的加付部分,前者适用一般时效,后者则需区分情况。三是区分不同类型的“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用人单位不安排休假的工资报酬,由劳动行政监察介入处理;用人单位不安排且劳动者同意的工资报酬直接转化为金钱之债;用人单位安排但劳动者书面提出不休以及不能休的工资报酬适用特殊时效。

    2025年05期 No.351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久病床前无孝子”?——家庭养老照护者的权益困境与出路

    谢冰清;

    家庭成员亲自照护老人是一种道德义务,更被建构为一种法定义务,但其为此遭受的权益减损尚未获得立法者的充分关注。这加剧了照护危机与照护赤字等社会问题的严峻性。鉴于家庭成员在照护福利供给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其照护行为不应仅被视为家庭私事,而应被认可具有公共职能。家庭成员因照护老人而遭受的权益减损,属于社会风险而非单纯的私人风险。社会法在强化家庭成员的照护义务的同时,也应充分考量家庭养老照护者的社会保护需求,确保其在履行照护职责时的基本权益不受损害,避免其必须以牺牲个人利益作为提供照护的代价。在立法上,应将照护家人而产生的保护需求视为一项社会权利,进而基于此权利,为家庭养老照护者确立经济补偿请求权、照护休假请求权、照护服务培训与喘息服务替代请求权等在内的相关具体权利,并提供制度性保障。

    2025年05期 No.351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 以人为本的社会学思想:目标与方法——以潘光旦社会学思想为起点

    刘亚秋;

    在中国社会学史中,以人为本的研究传统可追溯至潘光旦。潘光旦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学思想,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目标是致力于人和社会的安所遂生;在方法论上,强调对人有一个整全的认识,而既有的学科分类导致对人的认识上的偏蔽。在去蔽问题上,潘光旦尤为强调人文学科的作用。文学或艺术作为方法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再发现,增进人的自我认识,进而安顿自我。具体而言,人文学科常使用的“物尽其用”的实用主义方法在探寻生活真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助力于社会学敞开自身,反思传统科学观的偏蔽。

    2025年05期 No.351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固本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土逻辑——以费孝通著述为中心

    陈占江;

    乡土既是一个相对自足的基层社会,又是一个饱含张力的文明体系。在西方冲击下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无法脱离乡土这一历史基础。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复杂纠葛中,中国式现代化一度陷入扎根乡土与损蚀乡土的二元悖论。一方面,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以家庭和家乡为载体、融情感与理性于一体的乡土人际伦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内生动力和独特路径;另一方面,基层社会的自足性和文明体系的自洽性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从而引发严峻的心态危机和生态危机。新时代以来,扎根乡土与损蚀乡土的二元悖论逐渐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中消解,中国式现代化所构建的新型文明亦随之浮出历史的地平线。

    2025年05期 No.351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层治理

  • 论中国古代市镇治理模式

    马新;

    市镇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聚落形态,既非一级政区,亦非建制城市,其治理模式主要有镇治、分理和乡治三种,均是以大一统中央集权体系为基础,根据市镇聚落地理构造因地制宜的设置,为市镇工商业繁荣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保障了大一统社会构造的完整性。但这些模式在市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地理空间、人文空间与政治空间。在清后期以降的经济社会转型中,大部分市镇趋于衰落,只有少数市镇或成为治所城市,或依附于治所城市发展。这充分表明中国古代社会无法通过工商城市发展走向近代化,只能立足中国文明基点,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2025年05期 No.351 17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论坛

  •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道德向度的认识演进

    董树婷;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唯物史观进行译介、阐释与运用的过程中,对其道德向度的认识不断深化:在道德与革命的关系上,超越了唯意志论式的道德革命,以“革命的道德”促进无产阶级的道德主体建构,从而发挥道德之于革命的能动作用;在道德与伦理的关系上,通过“道德—伦理”同构的实践,在阶级性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伦理规范,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在道德与科学的关系上,于实践进程中实现了对唯物史观道德向度与科学向度的统合,为认识与改造道德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也正因如此,探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唯物史观道德向度的演进历程,既为把握唯物史观道德向度注入了历史资源,亦为研究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和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理论空间。

    2025年05期 No.351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科技创新主体的两阶段动态演化博弈

    何友;

    基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长尾客户和监管机构之间的行为逻辑,采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初步运用”和“广泛运用”两阶段中各创新主体的均衡策略。分析表明,在初步运用阶段,长尾客户通过使用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在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快捷便利等方面获得体验感,更大概率采纳金融科技。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企业更愿意开拓农村市场,金融机构拥抱金融科技成为必然。进入广泛运用阶段后,长尾客户深化金融科技应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根据金融机构规模选择创新与竞争模式,由此推动金融监管创新,进而形成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闭环。

    2025年05期 No.351 196-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6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敬告作者

    <正>本刊发表的稿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本刊实行严格的三审制,所有来稿一律通过唯一官方采编系统,投稿给编辑个人的一律不受理。除特约专栏外,本刊从未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组稿,请勿上当受骗。欢迎作者监督。监督电话:010-630982720731-84219537监督邮箱:hnqsjijian@163.com

    2025年05期 No.35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的内在逻辑、进展成效与完善路径

    李华;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明确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不断推进政治建设及其制度化进程。从制度层面推进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鲜明特点,凸显了深刻的时代特点和实践逻辑。经过持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成果不断丰富,政治建设制度不断完善。继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进程,要深化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内涵与结构的认识,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视域中认识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提升党的政治建设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2025年05期 No.351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7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尼采与马克思解放思想中的古希腊抗争精神

    刘临达;

    尼采与马克思都曾借助古希腊思想的抗争性特质来强化其思想中的解放宗旨。古希腊思想包含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包含着为了解脱于某种束缚而激烈战斗的精神气质。这种思想特质被尼采高度赞扬,尼采以这种思想特质来倡导一种解放的宗旨。马克思同样曾借用古希腊的该种思维特质来批判社会的压迫。不过尼采与马克思在批判不合理的压迫之后,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放设想。尼采与马克思皆以还原论的方法提出解放的可能,但尼采将解放的希望寄托于个体的觉醒,并由此倡导瞬时化的抗争,而马克思将解放的希望安置于人类总体的进步与昌盛,并由此阐发了一种具体化和历史化的解放思想。相比于尼采对抗争与解放的理解,马克思的阐述更具有科学性依据。

    2025年05期 No.351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形势下中部地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模式与路径

    原倩;

    中部地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鲜明的内涵特征,是非单一经济区域的开放,是“内陆开放—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属性叠加的开放,是要统筹好“赶—转”关系的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部地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坚持“内源驱动、多线协同、链式拓展、制度突破”的推进模式,塑造“四向开放”大格局,强化内外畅通大通道,打造内引外联大平台,壮大多元协同大流通,培育链式延展大经贸,形成有特色的制度型开放新经验。

    2025年05期 No.351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兴边富民行动的生态环境效益——基于卫星反演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森;李钢;

    基于双重差分法,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数据,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实证研究表明:该行动的实施显著改善了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且在西北边疆、西南边疆和原国家级贫困县的环境效应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提升地方政府财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持续发展教育事业三个方面。今后,应区域分层推进与边境国际合作并行,在扩大兴边富民行动应用场景的同时确保长期可持续;综合施策,兼顾外部与内生动力,强化长期教育投入以建立环境保护长效社会参与机制;因地制宜与精准施策,借助差异化策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平衡。

    2025年05期 No.351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校园有条件开放与行政负担: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

    马亮;

    从行政负担理论视角出发,对大学校园开放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大学校园从无条件开放走向有条件开放,给校内人员与校外访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行政负担,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校园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公平。基于行政负担理论,对中国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园开放政策的评估显示,这些大学普遍采取预约、限额、备案、实名制等方式进行有条件开放,加重了社会公众的行政负担。从教育主管部门、大学自身、地方政府、邻近居民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出发,解释大学校园有条件开放造成的行政负担,有助于探讨消解行政负担的路径与策略。

    2025年05期 No.351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6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良好社会心态培育:内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罗仲尤;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对于克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挑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演化—平衡”双阶段框架分析良好社会心态与不确定明显增加的互动逻辑,有助于厘清以“政府主导、认知重塑、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为核心要素的良好社会心态培育机理。针对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公众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幸福感基础松动、社会公平感降低、社会压力感滋长、社会信任分化等可能风险,可从加强心理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提升个体能力、突出价值引领等方面着手,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增强社会心态韧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25年05期 No.351 168-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1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求索》2025年度重点选题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刊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研究角度,组织刊发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2025年度重点选题方向如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哲学方法论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研究,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新质生产力研究,数字经济研究,金融强国研究,新技术革命与政府治理研究,法治中国建设研究,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历史社会学研究,湖湘文化研究,计算社会科学研究;等等。

    2025年05期 No.351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