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治理中的制度建设与非制度实践——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为例
赵晓峰;
摘要(Abstract):
沿着发展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思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制度建设强调用现代公共治理规则替代因地而异的非正式制度。受此影响,县域治理中的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加快。但从当前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行政体制科层化改革和普遍主义逻辑的制度建设遭遇乡村社会的反制,并没能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某些地方政府陷入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泥潭。为此,各级党委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把精准扶贫工作确定为特定阶段的重点工作和政治任务,以动员式治理等看似非制度的实践方式,破解科层制的内在弊端,推动扶贫政策落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县域治理中制度建设与非制度实践并存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且具有实践的必要性和客观的合理性。
关键词(KeyWords): 县域治理;制度建设;非制度实践;精准扶贫;制度自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专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多元治理主体的整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1090219055)
作者(Author): 赵晓峰;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赵晓峰:《公域、私域与公私秩序:中国农村基层半正式治理实践的阐释性研究》,载《中国研究》2013年秋季卷总第18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9-109页。
- (1)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 (2)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6期。
- (3)赵晓峰:《精准扶贫政策的分级落实机制及其基层实践困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 (4)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6期。
- (1)非制度实践不等于非正式制度实践。非正式制度实践指的是民间法、习惯法的实践,是人情、面子、常理等的运作过程;本文中的非制度实践针对正式制度实践的弊端展开,是县级党委和政府在上级政权的领导下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的非常规、去标准化的治理行为。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一些非制度实践具有较为浓厚的非正式制度实践的影子,如县级党委和政府允许非正式组织在贫困治理中发挥功能的案例,即运用了非正式制度的治理价值;区别表现在动员式治理和群众路线工作法等非制度实践原本即存在于中国的政治传统和政治体制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 (2)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 (3)Y省F县扶贫与移民工作局内部材料《关于全市扶贫对象调整工作培训会情况汇报》。
- (1)参见《丹江口市脱贫攻坚工作报告》。
- (2)王雨磊:《缘情治理:扶贫送温暖中的情感秩序》,《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5期。
- (3)陈辉、陈晓军:《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精准扶贫工作形式主义的生成机制与深层根源》,《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3期。
- (1)赵晓峰:《地方政府在农业转型中的规模依赖行为分析---兼论小农户的发展困境及其超越》,《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 (1)欧阳静:《政治统合制及其运行基础---以县域治理为视角》,《开放时代》2019年第2期。
- (2)[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68-69页。